洛阳古墓博物馆导游词介绍(5篇)
时间:2025-05-06 03:58:49 访问数:144 分类:作文日记
导游词是指在旅游景区为游客提供解说和引导的一种口头表达方式,它能够丰富游客的旅游经历。导游词是一把打开美好的钥匙,通过它,我们可以了解到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,现在,请你们跟随我的脚步,一起体验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。
洛阳古墓博物馆导游词介绍篇一
大家好,我是黄导,欢迎大家来到世界中国文物遗产的龙门石窟,希望大家这次玩得开心、愉快,乐翻天。
龙门石窟是我国河南的文物遗产之一,可壮观啦!里边个个都是用石头造的大佛祖,有的穿着长袍,拿着神笔,长着长胡子,像个诗人;还有的穿着一身佛装,在扮着和尚念经,像从天上飞下来的大佛呢;又有的像在斩妖除魔,全看着一个方向。最壮观的是那立在中间最大的大佛,它大约有二十几米高,十几米宽,身体紧贴石墙上,头后有一个月亮,像一个观音菩萨来到人间,像是来铲除妖怪。
除了观赏景物外,这里还有几点要注意:
1.不要乱涂乱画。
2.不要乱扔垃圾。
3.不要破坏建筑物。因为我们要保留文物遗产。
让我们带着自豪的心情,去参观它吧!
洛阳古墓博物馆导游词介绍篇二
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,位于河南省洛阳南郊12公里处的伊河两岸。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,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,造像10万余尊,碑刻题记3600余品,多在伊水西岸。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。其中“龙门二十品”是书法魏碑精华,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“伊阙佛龛之碑”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。
龙门石窟青山绿水,万像生辉,作为佛教艺术宝库,早在1961年即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,20__年11月30日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《世界文化遗卢舍那大佛产名录》。20__年1月被中央文明办、建设部、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“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”。20__年4月,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“5A级旅游景区”。20__年,龙门石窟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现存窟龛最多的石窟,创造了现存窟龛数量中国之最。
龙门山清水秀,景色宜人,温泉增辉。自古以来,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,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:“洛都四郊,山水之胜,龙门首焉。”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。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(今山西大同市)迁都洛阳前后。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,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,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,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。龙门石窟经历东魏、西魏、北齐、北周、隋、唐和北宋等朝,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,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,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,北魏洞窟约占30%,唐代占60%,其他朝代仅占10%左右。据统计,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、佛塔70余座。龙门石窟是中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,有古碑林之称,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,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,分别是魏碑体和莲花洞唐楷的典范,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。
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,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,通高17.14米,头高4米,耳长1.9米;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,每个只有2厘米,称为微雕......
洛阳古墓博物馆导游词介绍篇三
各位游客:
大家好!
我姓_,大家可以叫我_导游。今天就由我带领大家去参观气魄雄伟的长城。
我们首先要到这段修住在八达岭上的长城。长城约一万三千里长,它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、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。
待会到长城了,大家要注意安全,不能乱扔纸张,不能在城墙上乱涂乱画。
现在到长城了,我来带领大家登上去。好了,现在我们已经在长城上了,大家往脚下看这一块块平整的条石铺在这里,还有成排的垛子。大家知道多姿上的两个方形的空洞哪个是了望口哪个是射口?对了,大的是了望口,小的是射口。现在我们去了望口看一下风景,看着看着大家一定想了解长城是什么时候修筑的吧?是自公元前一百多年开始,连续不断修筑了二千多年。几千年前没有运输车,没有起重机,全靠着古代人民一步步从这崇山峻岭的地方,抬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的条石,还有这精巧的设计,全部加起来费了多少古代人民的血汗和智慧。我介绍完毕,现在给大家一小时的游览时间。
时间到了,祝大家以后的旅途愉快。
洛阳古墓博物馆导游词介绍篇四
斜阳岛状似一朵盛开的莲花,中部凹陷,四周凸出。沿岸陵岩壁立下临深渊,飞鲨怪鱼,贝类珊瑚清晰可见。岛上冬暖夏凉,野花繁多,森林原始,山径迷离,海蚀、海积及溶岩景观奇特,是寻幽探险的乐园。
斜阳岛上住着20xx多客家人,岛民热情好客,民风民俗淳朴。岛上目前没设菜市场,没有小偷,各家各户捕捞回来的鱼,吃不完,就放在岸边海水里,随用随取。到斜阳岛来旅游,可欣赏到形似原始生活的情调。
洛阳古墓博物馆导游词介绍篇五
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艺术宝库之一,是世界文化遗产,闻名于世的龙门石窟就坐落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,它始建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营造时长达400余年,在这里您不仅可以看到北魏的清风秀骨、还可以看到唐朝的丰腴之美,龙门石窟不仅是中国佛教艺术的体现,同时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、经济和社会风尚,堪称是一座巨大的石刻艺术博物馆。
龙门石窟现有佛龛2300多个,佛塔70余座,佛像10万余尊,碑刻题记2800多块,其中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和唐朝诸遂良的“伊阙佛龛之碑”都是书法艺术的珍品。我国著名的作家余秋雨曾这样描绘过石窟艺术:它不是死了一千年的标本,而是活了以前年的艺术,一千年始终活着,脉络相通,呼吸均匀,这是一种何种状阔的生活。
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龙门石窟中其实最为磅礴,艺术最为精美的洞窟——奉先寺,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尊大佛呢就是卢舍那大佛,卢舍那梵文音译,意为光明普照之意,她通告17.14米,头高4米,耳长1.9米,您有可能会问,为什么不零不整刚好是17.14米呢?这是因为7是佛的数字,天的数字,佛语有曰:“救人一命,生造七级佛徒”那么再让我们我们来看看17.14,它有一个十,意为十全十美;14含有2个七在加上第一个七,就是3个七,拥有3个7的卢舍那大佛是无限大,无限宽大,功德圆满的。
有人说卢舍那大佛是“东方的蒙娜丽莎”是集善良与美貌于一身的,的确如此,不信您看,她嘴角微微上翘,目光下垂,略做俯视态,两道弯眉如钩如月,每次看到卢舍那大佛的微笑就有如沐春风之感,无论您从哪个角度看她,她的目光都会和你有所交流,像智者的询问,长者的关切,母亲的慈爱,这种由天上到人家,由出世到入世,从虚幻到现实的转变不正是中国儒家思想在佛教艺术上的折射吗?这是艺术的觉醒,人性的觉醒,中国佛教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,在唐代终于完成了汉化的过程,因此中国的佛教艺术在洛阳的龙门石窟也达到了一个光辉的顶点,所以李泽厚先生才会说:“卢舍那大佛是中国佛教艺术的最高典范。”
另外大家请看卢舍那两侧的是二弟子,左为迦叶饱经风霜,庄重严谨,有为阿难聪敏温顺,擅长记忆,他们两侧站的是菩萨、天王、力士及供养人形象逼真,栩栩如生。奉先寺以其流利的线条,高超的技艺,玄密的宗教幻化出了一首壮丽无比的交响乐动人心魄。
扶今追昔,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如此宝贵的珍品,伴随着光荣和骄傲,将被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思之、思之、再思之……
朋友们参观完这麽雄伟的雕塑,您难道不为之震撼吗?那么就请您拿出手中的相机把他拍摄下来,留住这份心情,本次的景区讲解到这里就结束了,下面给大家自由活动的时间,我们11点在这里集合,由于刚下过雪,地面比较滑,大家在自由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!
上一篇: 郑州黄河游览区导游词(8篇)
下一篇: 河南省地方导游词焦作云台山(12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