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睡前故事 > 清朝乾隆年间的一场诈骗案

清朝乾隆年间的一场诈骗案

时间:2025-07-11 09:39:27 访问数:151 分类:睡前故事

这个故事发生在清朝乾隆十七年。一天清早,一个三十多岁的汉子闯入广西苍梧县衙正堂,跪下来告状。县令李文正见状,让他慢慢道来。原告抬起头,呈上状子,声泪俱下地说:“我是余阿吕,家住西门枥木桥,告前街米店店主邱以诚赖账不还,还辱骂我。邱以诚在康熙五十九年借我父亲三百两白银,现在我拿着邱以诚亲手写的借据来讨债,他却不认账。现在借据在此,希望大人给我做主。”

李公问:“三十二年前的债务为什么现在才追讨?”余阿吕回答:“我父亲当年是商人,邱以诚向我父亲借钱经商,我还小,不知道这件事。雍正七年,我父亲不幸去世。我继承父亲的事业,一直做下来,最近生意亏损,我母亲想起借出的白银,从箱底翻出当年的借据,让我去找邱以诚要回欠债。”

李公让差人递上借据,并传邱以诚到案。邱以诚五十多岁,一进堂,就跪下来。李公大声喝道:“你为什么赖账辱人,从实招来,以免受罚。”邱以诚听了原告的诉说后,大声辩解:“我过去虽然和他父亲有交往,但从未借过他父亲一文银子。前不久余阿吕向我借了三百两银子。我经营小本生意,哪有这么多银子借给他,他就生气地离开了。现在他却说我欠他家三百两银子,这完全是诬告,请大人明断。”余阿吕在旁边骂他狡辩,邱以诚反驳余阿吕故意欺骗。

李公一时难以决断,便告诉邱余二人先回家,等他做出判决再传他们到庭。李公退入后堂,喝了口茶,拿起借据反复思考,沉思良久,又查阅《康熙字典》和雍正年间的历书,突然大腿一拍,哈哈大笑:“这是伪造的借据,骗不过我。”

第二天升堂,传来邱余二人,李公对着余阿吕厉声喝道:“大胆的刁民,你为什么诬告良民,快快招来。”余阿吕抵赖道:“我有证据,怎么说是诬告?”李公说:“借据是伪造的。”余阿吕吃了一惊,随即冷静下来:“大人,你从何说起?”

李公冷笑道:“借据上借债人邱以诚的‘邱’姓,原本是没有‘阝’旁的。直到雍正年间,雍正帝为了避讳孔夫子,才开始给‘丘’姓加上‘阝’旁,成为今天一直使用的‘邱’,当年的历书记载了这个‘忌讳’。如果这张借据是康熙五十九年写的,那么‘邱’姓应该写成‘丘’字,而不是‘邱’字,可见这张借据根本不是康熙年间写的,而是后来伪造的。”余阿吕无话可说。

李公追问伪造借据的人是谁,余阿吕还想死扛不说,李公便命令打板,余阿吕只好招供。原来,余阿吕从小就好吃懒做,长大后沉迷于吃喝嫖赌,又不擅长经营,最终导致家破人亡。余阿吕便向他父亲的旧友邱以诚借了三百两银子,说是要重振家业。邱以诚一方面气愤余阿吕的无能,另一方面自己又拿不出这么多银子,就给了他一顿教训。余阿吕借不到银子,反而被训斥,非常愤怒,于是决定讹诈邱以诚。余阿吕有一个朋友叫朱阿良,他擅长模仿他人的笔迹。余阿吕找到邱以诚的笔迹,与朱阿良串通,伪造了这张借据,希望通过这个计划来骗取三百两银子。谁知道阴谋败露。李公传讯朱阿良,朱见余阿吕已经招供,不敢隐瞒,也如实招了。李公命令将两个犯人枷起来,待后续处理,宣布退堂。邱以诚感激李县令的明断,叩头拜谢后离去。